时间:2022-12-18 14:44:06 | 浏览:3634
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极品泥,竟然“失踪”了。
明末清初,紫砂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种神秘泥料,被传为“大红袍”。
经大红袍烧制的紫砂壶,颜色娇嫩,大红如血,结晶密度极高,经过八到十次的泡茶后,会从里向外产生油脂,形成温润的“包浆”。
关于大红袍壶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泥料的名称跟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有关。
当这种茶壶的颜色与茶色恍如一体时,“大红袍”壶的命名则随之诞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红袍的外形出众,经热水一淋,给人瑞气临身,鸿运当头的感受,宛如披了一件红袍,还有较真的人去探索了一番,得出了另一种说法:“大红袍”首先属于红泥,红泥又属于朱泥,因此可以理解为,当朱泥在各个特性达到最高品质时,变成为了“朱泥极品”,而“大红袍”就是对“朱泥极品”的一种加冕式的赞誉。
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大红袍”三个字所代表折射的,是紫砂届一种传说级别的地位。
历史上,清代擅长朱泥壶制作的名手辈出。
▲孟臣制朱泥梨形壶
惠孟臣就擅长做朱泥小品壶,所制小壶和功夫茶的色泽十分接近,因而风靡南国,人人知晓。雍正年间,又出了一个张君德,所制的朱泥制壶流传千古,常用竹刀阴刻“君德”二字楷书款识别。
所谓,“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更多的名家是这些“无名氏”,制出了这些壶。
然后,历史上就找不到“大红袍”的踪迹了。
凡是精彩的故事,有上无下,是最遗憾的,正如张爱玲所感叹的人生三恨,鲥鱼刺多,海棠无香,最恨的是《红楼》未完。
两百年后,吴俊杰想复原这抹人间绝色。
吴俊杰17岁就入了紫砂这一行。当时,身边的同伴们都下功夫在紫砂壶的制作成型上,他就已经对形形色色的泥料非常敏感,“底槽青泥”偏紫泛青;“红棕泥”紫红色中隐现着绿色斑点;明亮鲜艳,呈云片状结构的是“大红泥”,“本山绿”有淡淡的米黄色。
“古人不做了,我再不做就断了”,他说。只是摆在吴俊杰面前的,就是一道硬核难题。
在当地的陶瓷城,人们拿着调配过的朱泥仿制“大红袍”,向购买者兜售着一个虚幻的梦境。它暴露着一种尴尬的空白:
首先,原矿已难寻。一是找不到。原矿是形成于几亿年前的紫砂矿料。
大红袍的原矿采掘复杂,零星散落在朱泥矿层中,没有单独矿层,通常,在一个矿层的几方土中也挑选不到几两。原矿无法提前勘测,只能从挖出的矿料中辨析、提取。
二是不给找。宜兴本地最好的紫砂原矿都在丁蜀镇黄龙山上,为了保护矿泥不可再生资源,黄龙山矿区很多年前就已经封矿。
其次,大红袍泥的制作,所消耗的时间至少需要三年。经采掘出来的原矿,需自然风化数月,再经过人工精选,剔除矿中的废土、杂矿、含铁物质,以保证烧制后的色泽纯正,再经过粉碎泡水炼成块状,去水锤打,陈腐一年,才可以拿出来做壶。
吴俊杰给我做了个比较,一般100公斤的朱泥矿,去掉杂质后,可以配60公斤的朱泥料;而大红袍泥料的要求更高,筛去的杂质残矿,经过配比只能配出30-40公斤成品泥。
吴俊杰从2004年起就开始屯泥料,只要寻觅到合格的原矿就不惜重金收购下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泥,就无法支撑漫长的研究实验过程,如果试验成功,又必须有泥来支撑后续的生产制作。当时的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泥料收集。
第二个难关是烧制。这一点难坏了吴俊杰。他带着团队做出来的作品,经过烧制都成了废品。
“一箱一箱的壶拿过去,又一箱一箱地烧坏”,他叹了口气,“很多人跟我讲,你不要搞这个,以前也没有成功的例子”。
当时,吴俊杰想了很久,觉得不能拉着大家一起走这条“黑路”。他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解散了团队,让这些年轻人还是去做紫砂壶,自己一个人干。
“我一个人搞,我不能一个人连累大家”。
吴俊杰一向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承认自己在做一件很难看见回报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宜兴当地从事这一行的匠人,大多只从制作上考虑紫砂壶的造型感,对于泥性的研究很少涉及。他愿意再赌一赌。
大红袍的烧制几乎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考。吴俊杰的实验方法是试,不停地试。
这种近似于“愚公移山”的做法,是有原因的。朱泥在烧制过程中比较活泼,尤其是在高温时变化相当剧烈,烧的时候,容易起皱,开裂,塌陷,温度低了,就偏黄,温度对了才会烧出质感绵密,颜色红润,并含有少许原矿颗粒的茶壶。这个变化的区间没有规律,只能靠试验。
▲大红袍收缩对比。
大红袍的收缩也是一个困扰的难题。大红袍经过窑火一烧,收缩几乎达紫泥三倍,因而从制作上,就要不断根泥料规律,对厚薄、部件衔接有更加精准的要求。
烧制期间,他跑了十趟窑,多的时候跑二十躺。
“慢慢来啰”,他开导自己。
久而久之,工作室里堆满了烧坏的碎片,也逐渐开始有了一件件成型的作品。
古壶对照着新壶放在一起,宛如一场隐秘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漫长的,幽暗的,充满了许许多多时刻的不安与不甘,最终又变成一种精神力量,变成了自豪与自足。
吴俊杰和他的团队,成立了宜兴市大红袍紫砂研究所。
他没有停下过脚步,他想找到技术的尽头,更多的是,他是在实现一种可解可见的追溯。
前人的大红袍作品只停留在200cc的光素器,吴俊杰尝试了500cc以上的超大品,并且成功烧出了花器、方器、筋纹器。器物的诞生,就像是历史上的一个新逗点,标记着现人不输古人的付出。
在发言致辞上,他说:“在对紫砂的喜欢里面,包含了人们最深沉,对自己文明源头的一种怀念,一种追溯,一种把握。”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对于吴俊杰来说,十五年换一把朱泥大红袍壶的复活,他将用来仰望星空的日子,花在了凝视泥土。
一座世界遗产的失落,只需燃烧一夜的大火。一件宝贝的消亡,只源于人心中的一个贪婪的欲念,可能连一秒钟都不需要。而追寻一件好东西,却需要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
就像以前有一句台词说,“会遇上什么,不知道,来了,就硬撑”,他能做到。
采访 | 忆梦
撰文 | 忆梦
图片 | 吴俊杰 提供
什么是大红袍?“红袍一上,千万起藏!”.“大红袍”是我国艺术界的一个神圣的存在,被誉为“画坛史册”,更是无数艺术家的终极梦想!而能被“大红袍”收录并出版专属画集的画家,就被称为“红袍画家”。“大红袍”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在福建,说起武夷岩茶,大多数人会说,嗯,牛栏坑肉桂。在外省,说起武夷岩茶,很多人会眼前一亮,我知道,大红袍嘛。是的,大红袍,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武夷岩茶的一张名片,一张
说起武夷岩茶,一定要说说这大红袍。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市面上的大红袍并不是真的从大红袍采摘下来的,基本上不是正宗的大红袍,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些晕:原来自己被坑了这么久。但,你也不要灰心,现在市面上的大红袍也是滋味丰富呢,也需要花不少时间
大红袍你肯定听过吧?但你知道大红袍是什么茶吗?大红袍,其实是最高级的岩茶。关于大红袍的故事很多,但关于大红袍的真相很多人并不清楚。6个问题,带你解读大红袍。01.大红袍是红茶吗?不是名字里有个红就是红茶!大红袍属于半发酵的青茶,也就是乌龙茶
武夷山大红袍印象——福建行之一作者/齐志峰我在家和妻子差不多每天都要喝茶,多数情况下,是上午喝绿茶、下午喝红茶。对茶感兴趣,又使我想起和妻子一起到福建武夷山旅游参观大红袍茶树的经历。北京有直飞武夷山的航班,去游玩还是比较方便的。武夷山大红袍
武夷鼎岩——正岩大红袍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壮实,呈乌褐色且油润有光泽,带有岩骨的花香,香气持久;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入口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著,喉中含香,兰香悠长。
武夷岩茶大红袍,素以“茶中之王”被世人知晓,是我国名茶中的奇葩,堪称国宝。说起大红袍,人们不单是啧啧称奇它的汤色滋味,也对大红袍蕴藏的传奇故事津津有道。大红袍的故事主要说大红袍名字的由来,那么大红袍有哪些动人且神奇的故事呢?且看下面。一、灵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茶友小刘最近很烦恼。前段时间托朋友在武夷山的买的大红袍,居然感受不到岩韵的存在。用小刘的话来形容,这茶喝着,就像小时候喝的大缸茶一样,就是水里面漂着几根茶叶子,水里面有点茶味而
大红袍是福建岩茶最为巅峰的一颗明珠。目前由于政策的原因人们已经喝不到了来源于大红袍母树之上的茶叶,我们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大红袍都是由大红袍母树树枝嫁接而来的子树茶叶。但是尽管如此市面上的大红袍的价格依旧十分的昂贵,而且是良莠不齐。往往那些对
老杨说茶,实话实说。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一、大红袍的美丽传说 大红袍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