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6:23:31 | 浏览:1385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某次喝茶,聊到清凉感。
有人感慨,喝岩茶,回甘生津常见,但清凉感太难得。
“因为你就算喝到了正岩,也未必会有清凉感。”
麻花对这番话,只能认可一半。
诚然,不是山场正就一定能确保品质好。
还得看做茶技术,后期仓储等。
这些年,麻花也不是没见过,有人将上好的马头肉桂茶青,做成一团糟。
走水败笔多,苦涩水没走干净。
一喝入口,茶汤中的苦味尖锐得在叫嚣。
说句不好听的,做成这副样子,未必能比高山茶好喝。虽说高山茶不是正岩,但人家起码还胜在入口柔顺。
《2》
话题扯远了,继续回到清凉感。
按个人感觉,茶汤中的清凉感,是一股妙不可言的体会。
连着将几杯茶水饮入后,你会感觉口腔在“渐渐降温”。
凉丝丝的,清冽又甘爽。
像湖面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泛起阵阵涟漪后,再缓缓平息。
这种无比沁凉的茶味,每年在5月左右试新茶时,感受最深。
当然,那时是在试喝新白茶。
当年春茶季采下来,陆续加工做出来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等到5月后,基本慢慢出来。
那会儿,只要是在茶桌上试茶。桌面上肯定是摆着各种针,荒针、米针、有机针。又或者各式各样的牡丹,轮流在茶桌上摆开。
趁早尝鲜,喝这些尚未经历陈化的新白茶,喉间的沁凉感很明显。
表现在哪里呢?
当你烧了一壶沸沸的水,冲在干茶上。
只待注水动作结束,立马将茶水倒出。
滚烫的热茶稍微静置片刻喝下,咽下喉咙的瞬间,你会感到凉凉的,像是一阵清冷山风袭来。
这种感觉又很矛盾。
物理上,这杯茶水的温度明明是热的。
但喝到嘴巴里,却又那么清凉、沁爽。
就好像喝了一杯薄荷露,并且还是加热版的。
但我们知道,薄荷遇热后分解快,难以同时兼顾热饮与维持自身的极致清凉。
但在喝白茶新茶时,却能直观感受到这点。
提到这,特意声明一点。
由此,并不是在说,白茶属于寒凉之物。
这种难得的清凉感,也是得看产区、工艺等品质内核的。
唯有茶氨酸含量高,以及充足的养分风味积累,才能具备这种又鲜又爽又清凉的滋味。
如果品质逊一些,即便是刚出来的新茶,也不能拥有这么鲜明的清凉感!
《3》
和白茶相比,从岩茶当中要想喝出明晃晃的清凉感,似乎要难一些。
因为它俩的工艺完全不同。
白茶加工,崇尚极简风,仅以萎凋、干燥为主。
岩茶制作,工序繁琐,要做青,要焙火。
并且这焙火还得先焙再褪、褪了再焙。
以至于,现在虽说已经过了中秋,但大部分足火茶还没正式做好上新。
繁琐制茶工艺,能让岩茶的滋味更“立体”。
做茶时,极尽各种可能,让茶味的精彩风味能集中展现。
但另一面,岩茶不能做到像白茶那样保留大量清爽原味。
喝焙了火的岩茶,不论茶汤中的鲜爽感,还是饮茶后的清凉回味,表现得都不会那么张扬直接。
但这并非代表,鲜爽感彻底退场。
喝一泡足火水仙、肉桂,再也喝不出任何与“鲜”相关的滋味。
事实上,只要品质过得去,岩茶的茶水入口依旧很爽口。
茶汤入口,没有丝毫苦涩浓烈的阻碍感,而是顺滑又清爽。
至于清凉感,也是如此。
从经验看,只要一款岩茶的回甘足够强劲,生津足够持久。
那么,等到回甘生津的结尾,自然能化成一片清凉。
一片冰心在玉壶,大致如此。
《4》
喝茶时,有一类专门感觉细分——喉韵。
指茶水喝下后,喉咙间留下的细细回味。
包括回甘、生津、唇齿留香、清凉感在内,都囊括在这一范畴内。
回甘的生成,倒不是因为苦。
先苦后甜带来的,只是茶味反差错觉,属于“假回甘”。
不信做个小实验,先大口闷一杯生榨苦瓜汁,再去喝凉白开拯救自己的味蕾,这时你会发现白开水变得特别甘甜。
但实则是,水还是那杯水,只不过是借了苦味的反衬罢了。
回甘生成,是茶味丰沛的功劳。好茶内部的养分风味含量越多,饮下之后哪怕不苦不涩,也能产生持久回甘。
至于生津,那就更好理解了。
津,指津液、唾液。
喝茶之后,口中生津,不断分泌出唾液,是件特别舒爽的事。
首先,生津能一步到位止渴。
这远比单纯喝水的止渴效果好。
遥想当年,老曹在带兵时用的那一招“望梅止渴”,实则也是借了生津的东风。
其次,生津能有效润喉。
最近正值秋燥期,中秋的到来,除了提醒我们秋天已经来到外,从气温感觉看,近期福州白天的气温和夏天也没多少差别。
相反,最近的空气还相对干燥。
为了应季,需要多喝梨汤、莲子汤、桂圆汤之类的润一润。
当然,如果嫌炖汤麻烦,还可一步到位,多喝点生津感明显的好茶。
最后,生津能给喉间带来“降温感”。
源源不断的生津之后,自然而然的,你会感觉喉咙里凉丝丝的。
这种体会,正是清凉感的前奏。
打个比方看,老式风扇的运转,只是吹风扇风。
但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能加水箱的风扇,一边吹风,一边吹出水汽。
三伏天又闷又热时,后者更能快速降温,让体感温度快速下降,不会感到那么“燥”。
《5》
从清凉感的来源,不难看出答案。
喝起来喉韵清凉的岩茶,回甘生津表现都不会差。
或者说,清凉感是回甘生津的叠加升级版。
有了超强回甘与持久生津后,不愁没有清凉感。
现实情况里,遇到一款入口顺滑,茶味饱满,汤感醇厚,回甘明显的岩茶,已是不易。
符合以上这些,已经是一泡品质过得去的岩茶,平日选来当口粮茶完全没问题。
但保留前面基础上,再进一步升级。
回甘进一步加强,几乎茶汤落喉瞬间,回甘迅速涌现。
相伴着回甘,还有绵绵不绝的持久生津。
到最后,回甘与生津会像两股绳那样,凝成超强合力,召唤出清凉沁爽的感觉,喉间瞬间会感觉很“开阔”。
像站在高山之巅,或者沧海之源,遥望一片视野开阔的远景时,身心都特别沉静的放松感。
另外,前面还有提示。
唇齿留香,也是喉韵的一种表达。
留香,指喝茶时不但闻着香,喝着香,连喝茶过后喉间还能留下阵阵茶香。
之前,有人形容正岩坑涧茶的喉韵,一连用了好几个成语。
“山石之骨,林间之风,幽幽之香,袅袅之雾……”
这种又清凉,又舒爽,呼吸吐纳之间还有阵阵幽香的体验,可谓喝岩茶的一大至上境界!
喝岩茶茶醉?喝岩茶翻江倒海?喝岩茶满口烟味?村姑陈给你支支招
武夷岩茶新手入门,该选择喝贵的山场岩茶,还是便宜的口粮岩茶?
滋味不够,克数来凑,10克袋装岩茶为何悄然潜伏武夷岩茶圈?
过去的岩茶都叫大红袍,现在的岩茶都叫肉桂?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关于大红袍一直是紫砂界的传说,没有像天青泥那样有明确的古籍记载,只有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沸水淋之,宛如红袍加身。”我们站在当下向后看,红袍加身让人联想到的是官服,根据紫砂兴起于明朝我们假定为明朝红色官服,明朝一品至四品着绯袍,绯解释为“红色,
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
在我国众多的茶分类中,有一类茶是很特别的,那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品种繁多,香气悠长,回味无穷,口感醇厚。不同的品种也有不同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乌龙茶的喜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爱茶的你知道乌龙茶有多少品种吗?不烦让我们
龙井什么时候喝最好?一、夏季夏季是最适宜饮用龙井茶的季节。从季节上说,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人的消耗大,排汗多,很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人容易疲惫,头晕。血液粘稠度高也给心脏带来很大的负荷。而龙井茶为绿茶,收敛性强,氨基酸含量丰富,可以消
绿茶春茶季,除了早早尝鲜的明前茶,还有另一个重头戏:“雨前茶”。以其滋味醇厚而不失鲜爽、性价比高,成为老茶客的心头好。 一级核心产区 群体种 今天这款西湖龙井雨前茶,还是由茶香记的老朋友茶姑为大家带来。 △茶姑 国家茶艺技师、评茶师、茶艺
#春日茶话会#碧螺春,这种著名的茶来自太湖之东,位于苏州(江苏省)西洞庭山西侧。嫩绿的叶子的特征是,它们像蜗牛一样卷曲着,上面覆盖着一层细腻的白发。那么您知道碧螺春是怎么得名的吗?虽然它是中国境内外著名的绿茶,但鲜有人知道其名称的由来。其背
小碗茶的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
普洱茶喝的是韵味,那股陈年的香气会让你联想到绵延在云南高原的险山奇水和原野丛林间的茶马古道。上好的普洱茶加上悉心挑选的水,沸水冲泡,会有一种美妙。然而普洱茶的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刚刚开始入门的人来说更是摸不着北。不由得担忧,炒茶、假茶、以次充
农民日报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段。这里山高林密,有“中国黑茶之乡”的美称,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大县、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重点县。全县通过抓黑茶、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9年4月,安化县脱贫摘帽
古树村百年茶仓创立于明朝1524年,是中国黑茶十大名牌,安化黑茶龙头企业,安化黑茶手工制作非物质遗产传承单位。御用制茶师为第十九代传人—吴高良。安化黑茶,源远流长,吴门吴派,独具匠心。在湖南安化黑茶界,当前,能叫出名号的老手艺人不出三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