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6:58:29 | 浏览:229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武夷山的快递最近特别香。
都在收茶样。
最近,2022武夷岩茶的新茶,正在陆续上新。
武夷山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一边忙着焙茶,一边忙着把成品的新茶包成小样寄给客人品尝。
于是,快递站里,便洋溢着新茶的茶香。
李麻花也收到了大量的新茶样。
把这些鼓囊囊的样品袋摆在一处,感觉袋里的茶香要按捺不住,喷薄欲出。
她看着这些茶样的眼神,特别像小时候得到喜欢的玩具,惊喜莫名。
挑挑选选,最后达成一致,打算先临幸三款大家都想喝的茶。
《2》
这回选的三款岩茶都很有代表性,分别是:肉桂、老丛水仙和拼配大红袍。
先喝大红袍,茶农给他这款茶起了个很雅的名儿“木兰香”。
但不知为何,我们只喝到了木香,而无兰香。
反复喝了几水,确实花香不显。
而此木香也非大家理解的木质香,而是炭火有些焦化叶面产生的木柴味,不难喝,跟焦炭味有明显区别,但肯定不是老丛的木质香。
喝这款大红袍的感觉,就像直接跳过一泡茶的前三水,从第四水开始喝——最能出花香、果香的精华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是平淡如水的草本香、纤维香,没有波澜起伏,毫无惊喜。
就像从倒数第二集开始看电视,一开头便是大结局,少了多少悬念和精彩剧情,太不过瘾了。
接下来是老丛水仙。
这款老丛的火功不低,应该是焙了两道火的——如此焙火,大约不是花香丛了。
然而,这款老丛那股子藏在水底若有若无的果香是什么来头?带了点酸,类似酸梅,是做茶人故意为之,还是工艺出了纰漏?
喝茶便是如此神奇,一旦抓到了某个味道,这个味道便会引起关注,让你的味觉不由自主地去找寻它——这带酸味的果香在后几冲里不断放大,甚至盖住了老丛应该具有的丛香.....
这实在就是喧宾夺主了。
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果香味儿的老丛却让几个不太懂茶的朋友产生了兴趣,一直在喝,三款茶面前的审评碗,属它空得最快。
最后喝肉桂。
焙火比较轻,保了香气。
桂皮香不显,全是飘香,而且香气轻浮娇艳,感觉是满口的工业香精味。
这种类型的茶吸引不了村姑陈,但是它肯定会被广大新茶友所喜欢。
随后一问,便应了我的猜测,三款茶里这款肉桂定价最高,茶农定是觉得把肉桂做出了奇异花香而洋洋自得吧。
《3》
喝完这三款茶,心情很沉重。
并非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是因为,它们的制茶标准,透露了一个风向。
大红袍作为拼配茶,就应该展现其综合素质高的一面,通过后期拼配工艺把原本有缺陷的茶调出相对完美的状态,这是武夷山大红袍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最能彰显“岩骨花香”这一特点。
老丛水仙,花香丛鲜爽,木质丛醇厚,这两种风格都有人欣赏。
但是酸果子味的老丛又是什么路数,难道是武夷山做茶人新研制出的第三种风格的老丛水仙?
跟猴儿酒似的,是坏果子发酵成的?
还那款肉桂,它还能称作肉桂吗!
品种香基本没有,却心比天高,使出浑身解数,拿一股子廉价花香味去跟那些一出生就走高香路线的茶一较高下。
醒醒吧,桂皮香难道不是肉桂的最佳荷尔蒙吗?
“香不过肉桂”说的便是肉桂的品种香,这种高级感秒杀所有,偏有人弃之,用烂香充数。
惜哉痛哉。
《4》
然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便村姑陈李麻花对这三款茶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几位喝岩茶没一两年的新茶友,对这三款岩茶的风格却极尽推祟。
他们对武夷山茶农勇于创新的精神表示赞赏。
他们认为审美疲劳将成为岩茶向上走的桎梏,必须要有所改变。
有人说,“冰淇淋都能做出臭豆腐味的,岩茶完全可以有新的可能,比如今天喝的‘青梅煮酒’老丛、‘妖艳贱货’肉桂,你们看,茶名我都想好了,一上架,肯定大卖!”
这幽默幽默得我心痛。
不可否认,自二十多年前识得武夷岩茶起,它就一直在变。
工艺在变、风格在变、包装在变、市场在变……
原本注重焙足火的岩茶,变得如同没焙过火;原本要醇厚感有骨鲠的岩茶,变得轻飘无骨;原本能在口中翻腾激起水花的岩茶,变得平静无趣;原本有微苦药香的岩茶,变得一水的香甜而无个性……
岩茶变得越来越好卖、越卖越贵,老茶客们却越来越喝不懂岩茶。
只有新茶友,在一片花香的海洋里拍手称快,用颠覆的方式,喝着所谓的创新派岩茶——臭豆腐味,烂泥鳅味,榴莲味,腐败味.....
当不管肉桂还是水仙还是大红袍,都一味走迎合市场的路线,走花香香到闷人的路线,那武夷茶人就不要再搞什么名丛奇种小品种这些花样了,干脆像重庆火锅,一锅炖,所有岩茶品种都统称武夷岩茶,岂不更省事?
到时候就比香,谁家的茶最香,香到冲天,得爆炸,就算是茶王。
嗯,到时候花香王者黄观音面前,看你的肉桂还有没有人喝?
《5》
对于岩茶,到底是什么在变?
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标准变了!
岩茶不再是深藏于武夷山里的质朴茶饮,它已然成为风靡茶圈的网红产品。
茶农、商人在看一款岩茶的价值时,注重的不是它是否符合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审评标准,而是看它能不能达到市场的要求,是否具备吸引茶客的体质。
有些改变,某种程度上为岩茶打开了新局面,过去浓厚得犹如中药般的岩茶让人望而却步,而现在的岩茶有香气、有灵气、有韵感,让不少喝绿茶、铁观音的茶客转而爱上岩茶。
但是,如果放弃了岩茶的本位,一味地以市场为标准的变,终将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茶不再茶。
就像一个整容成瘾的明星,微微动一下鼻子,眼皮,嘴,那确实是会更加光彩照人。
但如果整得停不下来,一直不停在整,最终只会把自己整得面目全非,整成一个妖怪。
武夷岩茶的未来,是仙女,还是妖怪,自己选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凡是人们谈及茶叶,那么就必定绕不开福建。福建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故乡。在福建有名的茶叶种类十分之多,数量也如同天空繁星一般,多如牛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莫过于武夷的岩茶了。福建的岩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远在元朝时期福建的岩茶就被列为
茶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有些茶类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类、茶饮料类、添加茶类等等。 而武夷岩茶是属于青茶即乌龙茶类。乌龙茶的产品分类:是按茶叶产地加茶树品种来分,如武夷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哈哈大亮亮创作立场声明:本文中所选购茶叶来自于本人双十一自费购自于京东平台,无任何利益瓜葛。岩茶是跟绿茶、红茶这种受众面非常广泛的茶叶完全不同品类的一种,属于半发酵茶。大家最熟悉的
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 ,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其茶形状条索紧结,光泽绿褐鲜润,冲泡之后汤色橙黄透亮,叶底红绿相间。其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耐久,岩骨花香之“岩韵”深谙其中。 武夷肉桂
讲到好喝的乌龙茶,那么就必定绕不开大红袍。如果要说出一个福建武夷的文化元素,在我看来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则是当之无愧的桂冠。尽管大红袍的名气十分大,但是关于大红袍知识,大家又了解多少呢?就比如我问你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大红袍的分类是怎样的呢
茶的综述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山区。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茶从药用、食用到饮用,堪称我国举国之饮。与咖啡、可可并称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按茶叶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三大类。而陈椽教授建立的
本文是头条号“小陈茶事”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小陈茶事《01》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丛林法则。不论是人或者是茶,皆遵循
恭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第17届会议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含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一部茶叶史,半部世界史;一座武夷山,半部茶
前人盛赞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山不独以山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名山名水出名茶,说明好茶与良好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访岩茶,首先要理解“岩”字闽北多山,福鼎的太姥山,政和的鹫峰山脉,高俊清秀,各有胜景。然而,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大红袍春茶于4月底和5月初开采,每个层次都有细分。根据质量分为三个层次,高于特殊层次。除等级外,根据茶叶产地的不同,还分为:正岩,即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采的茶叶,质量最好;半
武夷岩茶简介,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水仙”、“肉桂”、“大红袍”、“乌龙”、等。武
众所周知,不同的岩茶品种,具有不同的品种特征。表现在茶香上,就是品种香的不同。水仙的品种是兰花香,也称“兰底”;而肉桂则是独一无二的桂皮香;北斗是木质香;铁罗汉是沉沉的当归药香;梅占是清雅的梅花香……一茶一味,一茶一香,个性分明,这是岩茶的
茶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有些茶类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类、茶饮料类、添加茶类等等。而武夷岩茶是属于青茶即乌龙茶类。乌龙茶的产品分类:是按茶叶产地加茶树品种来分,如武夷岩茶,安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种类繁多,从古至今所传品种约有1000余种,其中,大红袍是当家品种之一。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