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6:59:05 | 浏览:2227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不知不觉,架上闲置多年的紫砂壶已经落了尘。
这仿佛成了常态。
这些年到外面喝茶,总能在朋友/熟人/茶农那看到不少闲置紫砂壶。
稍一打听,在不少人心里,紫砂壶泡茶已成为生活的过去式。
有人说,当初买紫砂壶也是因为跟风,那时紫砂壶是真的火。
现如今,新鲜劲已经过去,逐渐懒得用了。
也有人说,他平时喝水仙、肉桂,用盖碗绰绰有余。
之所以买两把紫砂壶放在架上,主要是为了充当门面,只有待客才用得到。
现在圈内对紫砂壶的热度不如之前,慢慢用得少了。
还有人说,紫砂壶太贵了,不实用。
他当年在入坑时,紫砂壶市场正值上升期。
那会随便买把泥料好的,工艺有讲究的紫砂壶,价格都要大几千。
但这么贵的壶,放在茶桌上总担心磕碎。
用来泡茶时,总感觉束手束脚的,放不开。
相比下,还是基础款的白瓷盖碗,好用不贵,百搭实用……
听了一圈故事下来,麻花得出总结。
泡岩茶,紫砂壶和盖碗相比,这6点短板很是明显。
《2》
一、价位亲民的紫砂壶太少。
借用身边朋友的金句总结。
盖碗嘛,便宜十几块一个的他敢用。反正只是陶瓷品嘛。但紫砂壶就说不准了,太便宜的不敢用,怕泥料有猫腻。
太贵的话,又舍不得用。
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架子上当摆设,充当花瓶作用。
虽说在高端茶具里,不乏各式精美的、重工的、价格高昂的盖碗。
但另一方面,基础款的、价位亲民的盖碗,也比比皆是。
至少在武夷山,为了试茶方便,哪家不是准备了七、八个以上的同款白瓷盖碗,放在茶具筐内备用。
反观紫砂壶,在入门门槛上,要比盖碗高出太多。
甚者有些过于昂贵的壶,与其说是茶具不如说成是艺术品,早已经脱离实用器范畴。
二、一壶一茶太繁琐。
都说“一入岩茶深似海”,但紫砂壶的圈子,不遑相让。
从泥料、到手工;
从壶型,到容量;
从保养,到一壶一茶……
以一壶一茶为例,已有不少条条框框限定。
看了一圈下来,茶叶圈子里常年固定只喝一种茶的人,少见。
更多人会选择好几种茶轮流换着喝,调剂口味。
泡岩茶,专用一把壶。
泡老白茶,专用一把壶。
泡红茶,专用一把壶…
但即便如此,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岩茶的种类划分众多。
论品种,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雀舌、黄观音……
论火功,轻火、中火、足火……
论山场,牛栏坑、慧苑坑、马头岩、天心岩……
轻火雀舌和足火肉桂之间,风味差距甚远,再继续共用同一把壶,免不了遭遇串味困扰。
相比下,还是白瓷盖碗的业务范围更广,万能百搭。
三、出水不如盖碗利落。
茶桌六君子组合,班底并不固定。
只要6样泡茶小物件相加,都算六君子的范畴。
而茶针,就是六君子的常见成员。
但很多茶客有所不知,茶针是个多义词,在它背后有代表两个用途截然不同的小物件。
一者是撬茶专用的茶针,常被用来对付压得偏紧的茶饼、茶砖。
一者是充当壶嘴疏通员。
个别壶嘴较窄的茶壶,泡茶倒出茶汤时,茶汤流出通道容易被泡开的茶叶堵塞。
此时就需动用茶针,进行疏通。
而盖碗泡茶,合盖角度能随心调节,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困扰!
论茶汤倒出过程,盖碗远比茶壶(包括紫砂壶、陶瓷壶等)来得干净利落。
盖碗泡茶时,茶水顺着合盖缺口,呈现瀑布状倒出。
而用壶泡茶,茶水受限于壶嘴宽窄。窄口的壶,水流细,耗时慢。
即便壶嘴宽的壶,茶汤倒出时,也是呈现柱状出汤,不如盖碗倾倒而出来得利落。
泡岩茶时,要想做到快出水,还真少不了盖碗。
四、个别紫砂壶,壶口太窄。
紫砂壶的器型,琳琅满目,难以尽述。
但不少壶型精致小巧的壶,壶口设计都偏窄。
尝试一遍用窄口的壶泡茶,你会发现诸多不便。
投茶时,仅适合泡体型小巧的茶叶。
比如颗粒状的铁观音。
遇到条索粗壮点的老丛水仙,包容性就差多了。即便能放得下,投茶入壶时还容易洒出。
由此再次应运而生一个小工具——茶漏。
注意了,茶漏非茶滤。
茶漏的职能类似漏斗,防止投茶洒出浪费。
茶滤的主要目的是过滤碎茶,完全不是一回事。
另外,注水时,仅限定点注水。
前两冲泡茶,很难做到环壁注水,快速将干茶打湿浸润。
且,注水时要不能手抖,
万一动作稍微打偏,水就要流到外面了。
不如倒钟型、碗口宽的“大肚子”盖碗好用。
最后看叶底时,看得不真切。盖碗泡茶,盖与碗是可分离的。
揭开盖后,叶底详情能一览无遗。
且白瓷为主的盖碗,还能充当极佳的背景色,反衬干茶与叶底。
而紫砂壶呢,打开壶盖往里看去,就像对着一口枯井。
叶底具体长啥样,有没有蛤蟆背?根本看不清!
五、部分紫砂壶吸香问题严重。
之前有茶友反映过,他买了水帘洞肉桂回去泡,发现香气很淡。
一开始还以为是茶的问题。但后来换成盖碗冲泡,花香、果香、桂皮香样样俱全。
这才意识到,原来是紫砂壶的问题。
讲真,吸香这一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
和白瓷盖碗比,紫砂壶毕竟没有经过上釉。
紫砂壶内部的气孔,或多或少存在吸香隐患。
只不过,有些壶泥料相对紧密,吸香问题不显。而有些壶,吸香效果突出罢了。
茶圈内,一度盛传这样的说法。
一把紫砂壶在“养”好之后,后期哪怕不加茶叶,清水也能泡出茶香。
但这“茶香”的来源,值得玩味。
那是来自遥远时期泡茶时,被吸附进入的茶香茶味罢了!
六、保养过程繁琐。
有句老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喜欢用紫砂的人,会觉得紫砂壶泡茶乐趣多多,既能赏壶,又能养壶。
平日在湿泡台上淋壶后,还要用养壶笔均匀刷一遍。
但这样的“养壶乐趣”在不少茶客眼里,却麻烦得很。
是清洗不便,壶内容易残留茶垢。
是保养繁琐费时间。
同时,不少假借“养壶”名义,让紫砂壶内堆积出一层陈垢脏垢的情况,未免太不卫生。
试想,当你去外面喝茶,遇到有人用布满脏垢的壶泡茶,哪能让你放心喝下肚?
《3》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的留言。
“有两把紫砂,专壶专用,一把泡熟普,一把泡茯茶。在我有限的泡茶经验中,紫砂确实不是趁手的茶具,只能泡对浸泡时间不敏感的高发酵茶。即便如此,也未见得比盖碗更好用。当然对于新手来说,熟练掌握盖碗需要一定的练习,紫砂学习成本相对较低。但不追求仪式感的话,其实飘逸杯、大茶缸啥的又要比紫砂壶简单得多。所以确实不知道紫砂壶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了。”
说白了,还是定位锚准问题。
若是不谈仪式感,不谈待客充当门面,不谈“面子工程”。
单从泡茶实用角度看,除了熟普、黑茶等,适用紫砂壶冲泡外。
大多数情况下,泡茶还是选盖碗更百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不知不觉,架上闲置多年的紫砂壶已经落了尘。这仿佛成了常态。这些年到外面喝茶,总能在朋友/熟人/茶农那看到不少闲置紫砂壶。稍一打听,在不少人心里,紫砂壶泡茶已成为生活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哈哈大亮亮创作立场声明:本文中所选购茶叶来自于本人双十一自费购自于京东平台,无任何利益瓜葛。岩茶是跟绿茶、红茶这种受众面非常广泛的茶叶完全不同品类的一种,属于半发酵茶。大家最熟悉的
茶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有些茶类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类、茶饮料类、添加茶类等等。 而武夷岩茶是属于青茶即乌龙茶类。乌龙茶的产品分类:是按茶叶产地加茶树品种来分,如武夷
茶的综述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山区。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茶从药用、食用到饮用,堪称我国举国之饮。与咖啡、可可并称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按茶叶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三大类。而陈椽教授建立的
本文是头条号“小陈茶事”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小陈茶事《01》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丛林法则。不论是人或者是茶,皆遵循
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极品泥,竟然“失踪”了。明末清初,紫砂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种神秘泥料,被传为“大红袍”。经大红袍烧制的紫砂壶,颜色娇嫩,大红如血,结晶密度极高,经过八到十次的泡茶后,会从里向外产生油脂,形成温润的“包浆
首先这种大红袍紫砂壶的特点是很红,烧结致密,胎质光滑。很红的的原因是泥料中铁含量高,胎质光滑是因为泥料目数高很细无砂成型方法多为灌浆和拉胚。使用注浆和拉坯工艺生产得茶壶,陶土必须使用黏土。如果黏土含铁丰富,烧成后也会呈现红色。在宜兴含铁丰富
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 ,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其茶形状条索紧结,光泽绿褐鲜润,冲泡之后汤色橙黄透亮,叶底红绿相间。其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耐久,岩骨花香之“岩韵”深谙其中。 武夷肉桂
#绿茶有鲜爽感,红茶有鲜爽感,白茶有鲜爽感,为何偏偏岩茶没有#岩茶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半发酵
1.武夷岩茶是什么茶?大红袍与武夷岩茶是什么关系? 一说起武夷岩茶,大家头脑第一反应就是武夷山大红袍。其实,武夷岩茶指的是武夷山产的乌龙茶,属于六大茶里的青茶。而大红袍属武夷岩茶最具代表的产品,因为其知名度高,很多人习惯将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
恭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第17届会议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含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一部茶叶史,半部世界史;一座武夷山,半部茶
前人盛赞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山不独以山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名山名水出名茶,说明好茶与良好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访岩茶,首先要理解“岩”字闽北多山,福鼎的太姥山,政和的鹫峰山脉,高俊清秀,各有胜景。然而,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大红袍春茶于4月底和5月初开采,每个层次都有细分。根据质量分为三个层次,高于特殊层次。除等级外,根据茶叶产地的不同,还分为:正岩,即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采的茶叶,质量最好;半
武夷岩茶简介,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水仙”、“肉桂”、“大红袍”、“乌龙”、等。武
12月1日拍摄的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一角(无人机照片)。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岩茶的故乡,福建武夷山岩茶品种众多,“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的说法,表明了武夷山岩茶的独特地位。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